本报记者 王祥明
通讯员 李国任
以“热诚合作、推进创新”为主题的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自2004年举办以来,不断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切实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动从“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近期,东莞市被列入全国6个火炬创新试验城市之一,东莞市科技合作促进中心被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确定为全国16个国际科技合作依托机构试点单位之一。
成就: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
据悉,东莞作为典型的“中国制造”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年均22%的经济增长率使其经济总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5年该市实现生产总值2182亿元,工业总值442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3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4.7%;财政收入总额达332亿元,出口总值达409亿美元,各项存款余额达2933亿元。就整体而言,东莞产业集群发达,产业链配套完整。
问题:增长模式需向创新驱动转换
东莞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说,尽管东莞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瓶颈,主要表现在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目前该市经济主要以外源经济为主,绝大多数属于加工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缺乏,制造业大部分处于价值链的底端,以消耗劳动力、低成本资源来维持竞争。该市的创新技术源头较少,支持创新的能力设施不足。另外,资源环境压力凸显,经济增长模式急需向创新驱动型转换。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莞的人口、资源、环境已难以继续支撑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品附加值降低等制约因素正在凸显,急需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和创新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推进经济增长模式从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换。
计划:将试验实施8项内容
东莞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为推动东莞建设创新型城市进程, 全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高东莞高新技术企业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造能力,东莞从2006年开始,在创建创新型城市中将主要试验实施8项内容,从而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建立健全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和产业集群升级的投融资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
东莞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将试验实施的8项内容包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阶段和不同企业类型给予资助;加快实施国家开发银行对东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项目50亿元的贷款计划;设立东莞市科技金融、创业风险投资专项资金;开设上市绿色通道,进一步深化与深交所的合作;吸引投资者来东莞投资与创业辅导等。
在建立支撑科技企业孵化与产业集群升级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东莞将初步建成以松山湖为基地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5家国内一流水平的公共技术平台、10家行业技术平台,建立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过30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超过100家。在具体运作模式上,主要建立行业研发联盟或技术联盟,设立技术市场交易中心,加强与中国技术交易市场、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的合作,建立东莞创新驿站节点,为各类企业提供技术需求、供给和服务信息。目前,部分内容已试验实施,其余的有望在年内全部完成具体方案。
目标:推动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
东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市国际科技合作必须依靠地方力量,对改革现有政策、运行方式等进行大胆创新与实践,提出新做法和新思路,探索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方式。2006年是实施科技东莞的第一年,东莞将投入不少于10亿元资金用于科技建设,全面启动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的建设,还将加快提高当地的自主创新能力。
东莞借国际科技合作依托机构试点单位为契机,全面开展国际合作,在发展定位上以围绕产业集群升级、科技企业培育进行创新试验,打造华南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部署和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应用技术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提升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实现从“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基本完成从要素驱动、外资企业驱动向以创新驱动和本土企业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在东莞形成若干个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创新产业集群,最终将东莞打造成创新型城市。